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A134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
第A134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民建六安市基层委:
您提出的《关于预防、减少我市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一)农村人口数量。六安市“四县、三区、一开发区”共130个乡镇,常住人口437.9万人,其中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约223万人、占50.9%。
(二)农村人口年龄分布。全市农村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约为38.6万人、占17.32%,15-59岁约为137.5万人、占61.67%,60岁以上人口约为46.9万人、占21%。
(三)农村驾驶人情况。全市现有机动车驾驶人159.4万人,位居全省第三,其中农村地区驾驶人约100.3万人、占62.9%,其中大型汽车驾驶人21万人、小型汽车驾驶人75.4万人、摩托车驾驶人3.6万人。
(四)农村机动车保有量情况。全市现有机动车89万辆,位居全省第六,其中农村地区约47万辆、占52.8%,其中载客汽车29.2万辆、货车4.8万辆、摩托车12.6万、面包车1.15万辆。
(五)农村道路通车里程情况。全市道路通车里程2.55万
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国道845公里,省道1747公里,农村公路2.23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县道4126公里、乡道3464公里、村道14718公里)。
(六)农村常见出行方式。短途出行以电动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为主,跨乡镇出行、进出城主要以城乡公交、自驾出行为主。
(七)农村交管模式。目前,全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交警中队、农村派出所与交警中队“所队合一”、“联勤联动”等多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管理力量,加强了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
二、加强农村地区事故预防工作措施
通过对全市农村地区人、车、路等管理全量要素分析,深度剖析事故成因,综合采取六项具体措施,推动事故预防向事前转型,2024年,全市亡人事故起数、亡人数为10年来最低,其中农村地区亡人数较2018年峰值减少185人、下降36.6%。2025年1-5月份,全市农村地区亡人事故起数、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5%、5.2%。
(一)深入推进“五带一岔”隐患治理。市公安局从“小切口”入手,通过对亡人事故发生路段的道路基本情况、基础设施等进行变量分析,找清找准反光带、震荡带、爆闪带、隔离带、绿化带及岔道口“五带一岔”对交通事故产生和预防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提高反光带、震荡带、爆闪带、隔离带覆盖率,提升绿化带及岔道口安全度”对事故有效预防的综合性结论,依托市安委办、市联席办等推动隐患排查治理,撬动投入资金1256.6万元,排查治理隐患3.7万处,增设反光带、震荡带、爆闪带、隔离带等2.9万余处,推动属地和有关部门修剪绿化带3700余处、治理岔道口2500余处,全市道路特别是农村道路本质安全得到全面提升。公安交警、交通部门加强部门联动,联合开展2025年全市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2025年公路安全隐患突出点段治理重点攻坚项目实施,排查省部级督办公路安全隐患13处、市县级督办公路安全隐患78处,正稳步推进整治。
(二)深入推进“五严查两治理”专项行动。聚焦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中危害生命的核心指标,对涉嫌“两酒”【酒驾、醉驾】、“两违”【违法载人、分心驾驶】,“两显”【闯红灯、逆向行驶】,“两不”【不戴头盔、不系安全带】,“两占”【占道经营、占道办事】五个大方面的突出违法行为严查严管,强化源头和隐患两个综合治理,通过所队联动、部门联合、区域联防,划分重点时段和重点路段,采取“常态严管+集中整治+科技防控”系统性综合施策,最大限度挤压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空间。2024年以来,全市现场查处记分、罚款类交通违法行为数同比增长51.1%。
(三)深入推进“十大重点乡镇”挂牌整治。以年为单位,将全市134个乡镇(街道)事故起数、亡人数、隐患排查数量及治理情况等关键指标进行梳理,结合近三年变化趋势和乡镇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等二次计算,排出全市交通安全风险隐患突出“十大重点乡镇”,以市联席办名义挂牌整治并同步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督促落实责任。与此同时,加强帮扶指导,根据每月动态数据,按照“一镇一策”,派出联合工作组驻点督导,围绕属地责任落实、重点人群管理、重点车辆管理、公路安全隐患治理等,制定“一对一”帮扶清单,推动道路交通安全全链条责任落实。
(四)深入推进“重点群体”精准管控。聚焦我市农村留守老年人较多、涉老年人事故发生后果较严重的基本现状,创新开展护老“四件事”,通过发动镇村干部、网格员、交通管理员、劝导员结对帮扶,免费给老人发放反光背心、发光手环、开展“三力”测试等方式,坚决守护好老人出行、驾驶、摔跌、取暖安全。2024年,全市涉60周岁以上老人道路交通起数同比下降7%。针对务工潮汐出行、采茶集体出行、网红打卡出行、留守儿童上放学出行等重点群体出行特征,常态化开展风险研判,通过“护学岗”“护工岗”“旅游警察”等方式,落实针对性管控预防措施,严防事故发生。2024年以来,全市涉春季采茶、秋收和非景区打卡点亡人交通事故零发生。
(五)深入推进科技赋能。打造六安公安“新质战力中心”,研发三四轮车违法载人闭环管控、分心驾驶精准查缉、大货车闯红灯、面包车超员等20多个实战模型,精准溯源、赋能基层,共计查获电动三四轮车违法载人6.4万起、分心驾驶5.03万起,将隐患消除在风险之前。结合前期“夜市哨兵”成功做法,改进升级具备语音播报提示、声光警示功能、村干部方言提醒等新功能的“平安卫士”哨兵系统,在25个重点乡镇、重要农村路口安装319台,纳入后台统一联网管理,实现预警高频化、扁平化。
(六)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综合监管。市安防办组织公安、交通等部门开展暗查暗访,聚焦道路运输企业、客运站等重点部位,排查并督促整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33处。对今年以来的3起交通事故印发《安全生产警示函》,督促对事故进行复盘,并根据复盘中暴露出的问题在系统内开展警示教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遏制事故发生。市应急局牵头出台《六安市危险化学品车辆运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在危险化学品车辆运输事故应急处置中的工作职责。2024年成功应对处置了5起危化品车辆泄漏事故。
(七)深入推进新媒体宣教矩阵。市公安局依托抖音“六安警方”“六安交警”和微信公众号“大别山平安夜校”等载体,搭建新媒体宣传矩阵,发布各类交通安全法律知识信息4584篇、短视频440条、曝光典型违法案例400余起,累计浏览人次超过3900万。积极沟通宣传、文旅等单位,在43家固定电影院、96家移动电影院电影放映前插播交通安全出行视频片,在2500处户外屏动态开展文明交通普法宣传,在1818个应急广播系统内使用乡音方言播报交通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市应急局印发《致全市人民春节期间安全提醒的一封信》,组织县区和有关部门在社区公众场所、楼栋口、村委会公告栏等位置张贴安全提醒和入户宣传,通过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发送道路交通、烟花爆竹燃放安全、森林防火和防一氧化碳中毒等公益宣传短信1200万余条,提升全市人民安全防范意识。五一期间发送包括安全出行的公益短信490万条,提醒全市群众注意假期交通安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脱贫攻坚战胜利的重要基础保障之一,尤其是在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关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一)健全完善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实体化运作,推动道路交通安全属地责任、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安委会、道交联席会协调责任落实,调动职能部门和基层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事故防控工作。健全公安、卫健、消防等部门应急救援机制,完善预案,加强演练,提升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救治能力。
(二)健全完善隐患治理机制。加强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的统计及分析,加强溯源交通事故、复勘事故现场,从交通事故中精准定位道路安全隐患,对交通设施是否完善,绿化植被是否遮挡,道路交通警示、道路转弯处的反光镜、限速标识及行人过街标识等安全设施是否设置、是否合理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梳理,落实隐患治理。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同步实施,确保“三同时”制度落实。建立健全农村隐患路段联合排查、定期通报、协同治理、挂牌督办、联合验收等工作机制,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动态清零。
(三)细化交通安全组织体系。将城市道路精细化管理与农村交通特点结合,在重要的道路交叉口渠化、增加行人斑马线、警示装置或信号灯,化解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冲突,保障行人安全便捷、非机动车通行空间明确。制定农村道路交通通行规范指南,包括特定区域、不同交通参与者、农村学校周边、重点路段等,提高交通安全出行规则意识。
(四)提高交通管控科技化水平。加大农村事故多发路段、平交路口等重点部位的交通技术监控设施建设和联网应用,加强对小客车超速行驶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执法管控。依托公安集成指挥平台开展突出违法行为研判、智能识别查处等创新应用,有效管控农村公路货车违法载人、不佩戴安全头盔、面包车违法超员、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
(五)突出交通安全整治重点。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查处过境大货车超速、野蛮驾驶,违法载人、超员载客、无牌无证、酒后驾驶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坚持常态管控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强化通往农村田地、果园茶园、务工场所等重点路段和乡镇集市等重点区域,以及农忙时节、“一早一晚”和午后、农村民俗日、婚娶丧嫁、赶集赶圩等重点时段交通安全管理,强化易肇事肇祸车辆查纠劝导和宣传引导力度,针对性地加大“一盔一带”日常劝导提示,及时消除路面安全隐患。
(六)推动交通安全习惯养成。积极应用农村广播系统、警民议事群、官方抖音、宣传视频、展台展板等渠道,利用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农村客运班线站点、村部、农村电商服务站等场所,自主播放、展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针对农村“一老一少”、熟手驾驶人、打短工等重点群体,制定长效性宣传教育实施计划,以定期进村入户、不定期专项宣教活动等方式,开展针对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农村“两员”、“一村一警”、村干部的作用,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劝导,及时发现、劝导、制止“双违”、酒后驾驶、非法改装、无牌等交通违法。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联系电话:3927057
六安市公安局
2025年5月30日
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A134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函.pdf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