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局 王可海:我当“警营记者”这些年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公安局 发布时间:2024-01-16 11:02
字号:


舒城县公安局宣传中心  王可海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文字就有多少芳香。”从事公安新闻宣传6年,这句话,感悟至深!

6本厚厚的采访本,和前额掉了不能再掉的稀疏,成为我当“警营记者”的时间刻度。

机缘巧合“入门”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宣传民警王可海,暂时在这办公。”2018年5月12日上午,时任指挥中心主任刘自光带着我,走进了一个大办公室,向正在忙碌的指挥中心民警郑伟、张祖龙和辅警许墨妍,介绍了我的情况。

从舒茶派出所教导员位置,调入局直机关,我的任务就是组建宣传中心和开展公安新闻宣传。建机制,接手内宣,学习外宣,刚开始,我也是“一头雾水”。

让我外宣有了方向感的,得感谢市公安局宣传科。他们不仅给了鼓励,更给了资源。将我拉入媒体老师微信群。我清楚地记得,我加的第一位媒体老师为微信好友是中国警察网安徽公安刘老师。

“你写的案件类稿件为何上不了稿,是因为你写的就像记流水账,且用词应注意。”刘老师对我投稿的素材,在微信上“手把手”教。

 我的第一篇外宣稿件,在刘老师细心指导下,刊发了。清楚地记得,当时坐在电脑前查阅时,手握拳头,暗暗地为自己加油。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今天我遇到了这样的第一次!”我的微信朋友圈留下了这么一段话。

之后,在局领导重视下,三间专用办公室,配备两名辅警分别担任文字小编、视频小编,置购了相机、无人机、云台等相关设备,从此开启了真正的“警营记者”角色。

追光前行“入戏”

“王主任,一中大桥处有一溺水紧急警情,你可一起去。”2019年6月5日上午,巡防大队(现为特巡警大队)民警李想致电。直击新闻现场,让我异常兴奋,同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不少宣传“桥段”。我拿起采访本急跑到局大门口,乘警车一同前往。

水流湍急,附近一电器店保安已在水中施救,李想与一名辅警立即跳入河中,警民协作,最终将落水群众救起,上岸后,响起了闻讯赶来市民的热烈掌声。

于是我心里暗暗决心,一定要把这一素材宣传好。回来后我认真翻看笔记本里采访的字句,沉思片刻,下笔,一篇“舒城:老人不慎落水,警民联手紧急救援”初稿已形成。经过反复修改、投稿,后被省、市级主流媒体陆续刊登。

新媒体的兴起,我也得从头学起。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我的“技能包”实现从采、写到拍、剪、编的转变,也慢慢地,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一工作。

每天早上一上班,抽一小时阅读主流媒体报刊电子版,研究最新报道方向、版面内容、编辑喜好,并查阅有无自己作品;每周策划一起采访,奔走在全县各个角落;每月必须要有一篇“爆款”稿件,无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文、图;每年让自己的新闻作品至少要获得奖项。

唯有辛勤耕作,方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年来,我的公安新闻作品频频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法治日报》《人民公安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皖西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刊发。

仅以2022年《人民公安报》为例,全年共刊登作品58篇。由于宣传工作出色,当年我被人民公安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中国警察网授予我“传播力先进个人”,和连续二届被省公安厅评为“十佳优秀通讯员”,宣传工作绩效连续多年位列全市公安机关第一方阵,“舒城公安宣传”在全省县区级公安机关中逐步产生品牌效应。

锲而不舍“入行”

2019年3月底,棠树派出所所长李柏林向我反映,该所在平安建设方面可圈可点:第一季度接警量不到120起,创近5年来新低。在警力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不断刷新“成绩”?带着这个问题,我三次走进棠树乡,走访各组村民、村(组)长、乡镇干部,答案就在于,三级巡逻队“给力”,于是奋笔撰写,写出“三级巡防刷出乡村治安新成绩”,后在《法治日报》记者范天娇老师指导下,于4月14日头版刊登。

杭埠镇与肥西县、庐江县接壤,三县五地公安机关自1992年便建立了警务协作、警务联防机制。感觉这是治安管理一个亮点,我多次来到杭埠派出所,并用电话采访三河、郭河、丰乐、同大等各派出所,撰写出“三地携手抓治安 共筑社会平安网”,当年6月19日刊发在《安徽日报》10版。

去一趟庐镇乡,驱车至少一个半小时。也在这一年,我往返该乡十来次,以图文形式全方位报道了庐镇派出所“背包警察”进村入户事迹,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法治日报、人民公安报、安徽日报和中国警察网、中安在线等报刊、网站相继刊登,从此大山里的“背包警察”倍受社会关注。

2020年7月,安徽普降暴雨,我县桃溪、柏林、千人桥、百神庙等地受灾严重。人民警察逆水而行,始终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公安宣传人,无数个日夜,我冒雨前行,淋湿了就用雨衣取暖,感冒了吞下药片再行,撰写出“嘘!他们太累了,让他们睡会儿吧”“让群众看见这身警服就感到心安”“安置点里的那些暖心事”等和拍摄出大量一线救援图片,稿件在现场第一时间发布,成为各大媒体的热棒,也让参与民警辅警备受鼓舞。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白发扶贫队长”到“乡村振兴领头人”,我采访了一茬茬被县公安局派出的工作队驻村民警,也形成了大量的图片故事,2023年3月26日,《法治日报》4版摄影整版刊登了我的作品“乡村振兴路上的‘警察蓝’”,10月21日,被北京国际摄影周“时代精神与国家形象”主题板块入选全国摄影展。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在不断挖掘基层社会治理做法中,我采写出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品:山七镇“山七镇告别西南好讼”(见《法治日报》头版)、桃溪镇金圩村“村民组长参与社会治安管理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见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桃溪镇红光村“楼长制成为平安密码”(见《法治日报》摄影版)等等,并提炼出反映基层创新枫桥经验的“庐镇夜话”“警务通达”“警法协作”“邻里守望”等举措。

干汊河镇春塘村、南港镇过湾村、千人桥镇五里村、张母桥镇长冲村、舒茶镇军埠村、晓天镇舒兴、查湾村等全县社会治理较有特色的乡村,我走了个遍。回来后结合公安工作,采写成大量沾有泥土芳香的文字稿件,分别刊登于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报刊上。

同时,在人物选树上,采访撰写和推出如穆道舜、范世桃、叶春生、周歧军、方健、叶德长等诸多民警辅警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

入行即入心。回顾这6年来的宣传工作,从清晨到日暮,从初春到肃冬,常常穿梭于全县各个角落,第一时间、第一视觉奔走公安新闻采访现场,秉承着一颗“胸中有大局、肩上有责任、笔下有分寸”的心,记录着警营发生的故事,真正把宣传工作变成民警辅警凝心聚力的“兴奋剂”,弘扬正气的“播种机”,推进公安工作的“发动机”。

标签:
关联信息